目 次
甲、總綱
第一 課程目標
第二 教學領域(科)與節數
第三 實施通則
乙、各領域(科)課程綱要
一、生活教育
二、社會適應
三、實用語文
四、實用數學
五、休閒教育
六、職業生活
本課程綱要係依據特殊教育法及其施行細則,針對智能障礙
學生的潛能,培養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的自立自主國民。
本課程綱要以生活經驗為中心,透過適性教學,以期達成下
列目標:
壹、了解自我、鍛鍊強健體魄、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以達到
個人及家庭生活適應。
貳、認識環境、適應社會變遷、養成互助合作精神,以達到
學校及社區生活適應。
參、培養職業能力及服務人群熱誠,以達到職業及獨立生活適
應。
國民教育階段教學領域(科)及每週節數表
部別 節 年 | |||||||||
數 級
領域(科)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一 | 二 | 三 |
生活
教育 | | 1 0 | 6 | 1 0 | 7 | 9 | 7 | 9 | 6 | 1 0 | 5 | 7 | 3 | 5 | 3 | 5 | 3 | 5 |
社會 適應 | 2 | 3 | 2 | 3 | 3 | 4 | 3 | 4 | 4 | 5 | 4 | 5 | 4 | 5 | 5 | 7 | 5 | 7 |
實用 語文 | 4 | 7 | 4 | 7 | 5 | 9 | 5 | 9 | 6 | 1 0 | 6 | 1 0 | 4 | 6 | 4 | 6 | 4 | 6 |
實用 數學 | 2 | 3 | 2 | 3 | 4 | 5 | 4 | 5 | 4 | 5 | 4 | 5 | 2 | 4 | 2 | 4 | 2 | 4 |
休閒 教育 | 6 | 8 | 6 | 8 | 8 | 1 0 | 8 | 1 0 | 9 | 1 1 | 9 | 1 1 | 6 | 8 | 6 | 8 | 6 | 8 |
職業 生活 | 0 | 1 | 0 | 1 | 0 | 2 | 0 | 2 | 1 | 3 | 1 | 3 | 7 | 1 0 | 9 | 1 2 | 9 | 1 4 |
合計 | 26 | 26 | 33 | 33 | 35 | 35 | 3 3
| 3 4 | 3 5 | 3 6 | 3 5 | 3 8 |
【說明】
一.本表所定節數為每週上課節數,國民小學每節為四十分鐘,
國民中學每節為四十五分鐘。
二.每日第一節上課前二十分鐘為導師時間,班會活動依各校
需要編排,均列入導師教學時數內。
三.朝會、週會等共同活動,未列入本表內,各校視實際情況安排之。
四.每日作息時間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視學校規模、年級高低、
地區狀況及交通情形決定之,各校得視實際情形報准變動之。
第三 實施通則
壹、課程制訂
一、課程架構:本課程綱要依學生適應社會生活所需的能力,區劃為
六個「領域」,再區分為十五個「次領域」,每個次領域又細分
為若干 「綱目」,每個綱目又依所需養成的能力,列出若干「項
目」,每個項目之後,又詳細列出所應養成的內容「細目」及「學
習目標」,因應學生實際需求,採用個別教學計劃以實施教學。
二、發展理念:本課程綱要依人類自然成長和生活的需要,年齡越小
、智力越低學生,越須提供統整性的課程,並隨其心
智、生理、社會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加重其分化學習的
課程,務使學生能逐步獲致 各項能力,以立足社會。
三、實用原則: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前提,提供切合學生能力與個別
需要的實用性、功能性學習。
四、縱橫聯繫:本課程綱要應重視教學內容由簡易而繁難的縱貫體系
,並強調各領域彼此間溝通與連繫的橫貫體系,期使
學生獲致全面統整的生活經驗。
貳、教材編製
一、生動原則:本課程綱要係針對智障者身心發展狀況而訂,教材的
編製力求淺易生動,以適應其身心發展程度。
二、彈性原則:教材的編製應富有彈性,以顧及學生的個別間差異與
個體內在差異,並充分發揮啟智教育的精神與特色。
三、本土性原則:國小階段以感覺動作與生活教育為主,國中階段以
社區適應與職業教育為核心,並應結合日常生活與工
作經驗,以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生活適應能力。
四、功能性原則:教材的選擇應把握學生學習興趣和能力,編製生活
中最有價值,應用最廣的材料。
參、教學實施
一、教學歷程
二、教學原則
(一)個別化原則:教師應依據領域性質、學生能力與教學資源
等條件,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以達成教學目標。
(二)類化原則:教學應由淺入深的在真實環境中進行,若需模
擬情境教學,請儘量運用實物取代教具、教材
,使模擬情境近似真實情境;並掌握在不同的
真實情境中實施,任何一種特定能力的類化教
學。
(三)安全原則:在安全顧慮下,教學活動得於學生出現不適當
的行為表現時中止。
(四)實作原則:在真實環境中,儘量安排對學生不會構成危險
的操作過程,並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做。
(五)啟發原則:教師宜適度提供教學提示,引導學生具體的觀
察環境、參與環境及得當的反應,避免學生對
教師有過度的依賴。
(六)增強原則:教學活動本應配合完整的生活經驗,請讓學生
多以角色扮演方式實際演練,提高學習效果;
教師以指導學生正確的表現為先,其次才是學
生做錯時的適時糾正。
(七)社區化原則:教師應適時補充大自然及社會的事物,以活
化教材;並多利用參觀、訪問等活動,以增加
學生對社區生活的瞭解,使教學活動在社區中
生活化。
肆、教學評量
一、評量範圍
(一)知識
(二)技能
(三)態度
二、評量方法
(一)依學生的個別化教學計劃,實施個別評量。
(二)評量方式採教學前的診斷性評量(初步評估)、教學中的
形成性評量(短期目標)、教學後的總結性評量(長期目
標);並以平時觀察、檢核及面談為輔。
三、評量標準
(一)依課程結構系統,對應發展出「學習成就評量表」。表中
的領域、次領域、綱目、項目、細目、學習目標,均與綱
要內容前後呼應,便於運用。
(二)將學習目標所代表的能力,依指導需求、生活功能為準則
,界定為五個不同能力的等級,供教師掌握學生已達到的
生活適應能力,並作為教學設計的參考。
能力等級表
等級 | 標 準 | 生 活 功 能 或 指 導 需 求 |
1 | 完全未達成學習目標
或完全缺乏此項能力 | 完全需人養護照顧,即使以 動作協助,亦倍感困難 |
2 | 達成學習目標的百分之 二十五或僅具微弱的能力 | 大部份時間均需人照顧,需 要直接以身體協助 |
3 | 達成學習目標的百分之五十 或雖具備較多能力,但仍無 法達到合乎需要的能力 | 部份時間需人提示或協助 |
4 | 達成學習目標的百分之七十 五或已具備合乎需要的能力 | 僅需以語言提示或動作提示 ,可獨立完成工作 |
5 | 達成全部的學習目標 或已具備卓越的能力 | 完全不需人協助 |
(三)每項學習目標以達到等級「4」或「5」為完成標準,並
據以累積成「量化」的學習成就,確保教學成果的「數據
」,便於整理、歸納或圖示統計。
(四)各評量表均代表不同的生活功能,利於學生各階段個別化
教學計劃、補救教學、充實教學的擬訂及實施。
(五)本評量表採每學期累積登記,具發展性,學生發展的過程
一目了然。
(六)本評量表在精確的「目標評量」下,敏感反應學生的學習
結果,既益於教師教學成就的滿足,又強化了家長對特殊
教育成果的認同。
第一 目標
壹、訓練感官與動作的統整發展,增進概念形成和知能應用。
貳、發展粗大及精細動作技能,以奠定各項學習的根基。
參、認識自己、尊重他人,培養樂觀的人格。
肆、培養各項獨立的自理能力。
伍、養成良好衛生習慣,重視生理衛生、促進身心健康。
陸、重視心理衛生,建立和諧的兩性關係。
柒、培養居家生活能力,遵守家庭規範,營造快樂的家庭生活。
捌、認識自然與環境中的危險,培養自我安全與維護的能力。
第二 時間分配
階 段 | 國 小 | 國 中 | |||||||
年 級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一 | 二 | 三 |
每 週
授課時間 (分鐘) | 240 │ 400 |
240 │ 400 | 280 │ 360 | 280 │ 360 |
200 │ 280 | 200 │ 280 | 135 │ 225 |
135 │ 225 | 135 │ 225 |
第三 教材綱要
生活教育領域(科)下之次領域、綱目、項目、細目之內容:
次領域 | 綱 目 | 項 目 | 細 目 |
知動能力
| 感官知覺 | 視覺 | 視覺敏銳 視覺辨識
視覺記憶與序列 |
知動能力 | 感官知覺 粗大動作 精細動作 | 聽覺 觸覺 味覺 嗅覺 基本動作 手指靈活 手眼協調 | 聽覺敏銳 聽覺辨識
聽覺記憶與序列
行走
雙手協調與操弄物品
精確 |
自我照顧 居家生活 |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家庭倫理 家事能力 | 疾病的認識與預防 兩性教育 自我肯定 自我適應 家庭組織 家庭活動 食物處理 衣物處理 清理工作 照顧家人 | 常見疾病 傳染病 生理表徵 衛生保健 兩性交往 婚姻生活 自我認識 認同 情緒控制 尋求協助 良好的人際關係 家庭概況 家人相處 日常生活 喜慶婚喪 休閒活動 食物的認識 食物的選購 食物的烹煮 食物的保存 衣物的洗滌 衣物的折疊 衣物的縫補 衣物的選購 衣物的保存 廢物處理 擦拭 病痛的照顧 |
居家生活 居家生活 | 家事能力 家庭設備 居家安全 | 照顧家人 房舍的使用、美 化、安全與維護 工具的使用、安 全與維護 家電的使用、安 全與維護 危險物品的認識 與防範 意外事件的認識 與處理 | 安養 房舍的使用 房舍的美化、安全與維護 工具的使用 工具的安全與維護 家電的使用 家電的安全與維護 危險物品的認識 危險物品的防範 意外事件的認識 意外事件的處理 |
第四 實施方法
壹、教材編選及組織
一、教材編選以生活上所必備的技能為重點。
二、教材編選應強調「課程本土化」,並兼顧「地方性」。
三、教材編選最好採用大單元設計,程度低者要注意單項具體的學習。
四、教材的選擇應考慮學生的生理、心理年齡需求及學習意願。
五、教材的編訂以學生個人生活為中心,由在家庭的角色扮演,引入
對周邊生活事物處理能力的訓練。
六、教材的擬訂,以學生身心安全為主,始於自我安全的維護,深入
培養學生的危機意識和處理能力。
七、教材編選過程應鼓勵家長參與,提供子女所需的教材內容。
貳、教學策略
一、知動能力
(一)知動能力的學習,除在本領域正常教學外,應結合各領域
實際需要隨機教學。
(二)教學中應多利用感覺統合教具,以利各項能力的發展。
(三)教學應採視聽器材及實際事物演練,以增進學生學習能力
和情趣。
(四)觸覺的學習宜以直接辨識及感受實際生活中各種肢體動作
的訊息。
(五)味、嗅覺的學習,應在教學中儘量利用實際飲食時間及各
項事物的情境,以培養辨識的能力和學習興趣。
二、自我照顧
(一)各項教學應利用工作分析法,重覆指導教學。
(二)利用中餐作隨機教學,以達到飲食禮儀及餐後整理的能力。
(三)教學時應以實際穿、脫演練,使學生具有選擇衣物的能力。
(四)利用導師時間、班會時間、朝會、週會,配合輔導活動、
團體活動、紀念日和其他慶典儀式,加強隨機教學。
(五)利用健康教學活動,如視力保健、口腔衛生,以達身體保
健。
(六)自我身體各項器官的認識,應多利用圖片、人體模型及醫
院參觀等教學活動。
(七)心理健康教學,除固定教學時間外,應充分利用學校輔導
人員及社工人員,作持續性不定期的輔導。
三、居家生活
(一)首在對家庭倫理的了解和參與,教學時應以模擬演練家庭
組織與家人相處方式參與家庭活動,使學生深入體認。
(二)利用家庭、學校及社區設備,學習處理日常生活中食、衣
、住的家事能力及設施的安全使用與維護。
(三)對於工具、家電用品及危險物品等,老師應先正確說明、
示範,鼓勵學生實際操作,老師並隨時巡視操作情形。
(四)配合親子教育與家長聯繫,使教學歷程藉由家長延續到家
庭,增進教學效果。
(五)各項教學最好多利用校外參觀教學。
參、教學設施與設備
一、教學設施與設備
(一)為充分發揮教學功能,應設「生活教育教室」、「感覺統
合教室」及「視聽教室」。
(二)生活教育教室應充實客廳、廚房、臥室、盥洗室及其他家
庭基本設備。
(三)感覺統合教室除基本器材外,應再充實平衡檯、海綿墊、
跑步機等機能復健器材及蒙特梭利、福祿貝爾教具等設備。
(四)視聽教室除基本器材外,應再充實各種教學媒體及教材教
具製作等設備。
二、教學設施與設備的運用
(一)應隨時檢討能否達到學習效果,並設法修改或改進運用的
技巧。
(二)運用專科教室,應注意安全、使用規則及維護。
(三)視實際教學需要製作投影片、幻燈片、錄影帶。
肆、教學評量
一、知動能力
(一)觀察檢核
(二)實際操作
(三)測驗
二、自我照顧
(一)實際操作
(二)觀察檢核
(三)面談
三、居家生活
(一)觀察檢核
(二)家長在家評量
(三)軼事記錄法
(四)口頭回答
(五)家庭訪問
第一 目標
壹、培養適切的社交技能,增進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
貳、認識社區環境與資源,熟悉使用社區設施,增強參與社區活動的能力。
參、瞭解自然、人文、史地的基本常識,培養關懷環境,愛鄉愛國的情操。
肆、培養明辨是非、價值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負責的行為與態度,以
奠定適應民主法治社會生活的基礎。
第二 時間分配
階 段 | 國 小 | 國 中 | |||||||
年 級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一 | 二 | 三 |
每 週
授課時間 (分鐘) | 80 │ 120 |
80 │ 120 | 120 │ 160 | 120 │ 160 |
160 │ 200 | 160 │ 200 | 225 │ 315 |
225 │ 315 | 225 │ 315 |
第三 教材綱要
社會適應領域(科)下之次領域、綱目、項目、細目之內容:
次領域 | 綱 目 | 項 目 | 細 目 |
社會能力 | 社交技能
| 社交禮儀 | 儀容整潔 適當服飾
良好姿勢 |
社會能力 | 社交技能 社會知能 | 人際關係 社交會話 國定節日 民俗節日 一般節日 風俗習慣 鄉土文化 | 認識他人 關心他人
互信互諒 |
社會能力 環境與資源 | 社會知能 自然環境 的認識 | 歷史常識
地理常識 | 史前人類與進化 中華民族 中華文化與歷史文物 中華民國的誕生 臺灣的社會變遷 世界文明 家鄉縣市 臺灣的地理與自然環境 我國的地理環境 世界的地理環境 我們的地球 國內大事 國際大事 社會新聞 地方新聞 法律概念\line 公民的權利義務 殘障福利法 勞基法 選罷法 家庭倫理道德 學校倫理道德 社會倫理道德 生物的生長 動物的種類 動物的生長與特性 動物的功用 動物的飼養 愛護動物 植物的種類 植物的生長與特性 植物的功用 |
環境與資源 | 自然環境 的認識 社區環境 的認識 | 植物 礦物 季節與氣候 環境與生態保護 學校 社區 政府組織 | 植物的栽種 愛護植物 礦物的形成 礦物的種類 礦物的功用 礦物的運用與維護 四季 溫度 氣候的變化與影響 環境衛生 環境維護 自然生態保護 文化資源保護 資源利用 校名、校址 行政組織 人事 學習場所與資源 學校安全 學校倫理 愛護學校 家庭住所 左鄰右舍 消費場所 醫療機構 育樂場所 其他公共設施 村里辦公室 區(鄉)/鎮公所 縣/市政府 省/市政府 中央政府 |
環境與資源 | 環境維護
行動能力 | 環境整潔 災害的防範與應變 交通工具 交通安全 交通運輸 育樂場所 醫療機構 消費場所 公共設施 社區活動 | 垃圾處理與資源回收 鄰里整潔 公共場所整潔 人為災害的防範與處理 天然災害的防範與應變 陸上交通工具 海上交通工具 空中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的功能 交通規則 步行的安全守則 乘車的安全守則 道路事件的防範與處理 區域性交通工具與網路 區域性交通機構與服務 人員 選擇交通工具 使用交通工具 育樂場所的利用 醫療機構的利用 消費場所的利用 公共設施的利用 社區活動的參與 |
第四 實施方法
壹、教材編選及組織
一、以學生的生活為中心,由自我逐漸擴展至家庭、學校、社區、國
家及世界。
二、以活動為主軸,落實教材的實踐與運用。
三、掌握社會與科技變遷的狀況,激發學生與環境相互關係的自覺與
關懷。
四、考慮學生能力與生活背景的差異,顧及個別的實際需求,保持教
材彈性。
五、除力求學生獨立生活能力的訓練外,日常生活規範、良好人際互
動以及關心他人、愛護環境等習慣、情意、態度的培養應適時納
入教材。
六、配合時令季節、學校行事、社會動態安排教材。
貳、教學策略
一、充分利用問答、討論、觀察、調查、搜集、製作、閱讀、發表、
報告、練習等方法,啟發學生應變情境,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重視學生的參與及學習的歷程,提供學生親身體驗的機會。
三、因應學習需要,每週可安排一個半天為社區教學時間,實施戶外
現場教學。
參、教學設施與設備
一、配合學校整體的設施,運用教學相關的設備器具,創造有利的教
學情境,例如:植物園、花壇、水生物培養池、飼養園、小型氣
象觀測站等。
二、教學器具的購置,以日常生活所見所用的實物為優先,再考慮模
型、相片、圖片等。
三、隨時留意生活中可用的教學資源,例如:書報、雜誌、廣告單等
,廣為蒐集,妥善運用。
四、將家庭、學校、社區視為教學資源的來源,依教學所需發掘有關
的器材設備。
五、提供機會並鼓勵學生共同搜集、製作教學資源。
六、教學前教師應先檢視設備器材是否完好,熟練其操作方法。
七、提供充分的機會讓學生參與教學器具的操作,培養學生正確的操
作方法,並激發其主動學習、愛護器具的良好習慣。
八、依據學生的特質,彈性使用器具設備,必要時應針對學生個別狀
況,設計輔助措施或替代性方案。
肆、教學評量
一、除課堂教學的評量外,日常作息及戶外教學情境中有關的行為表
現也應納入評量。
二、依據教學內容與進度,請家長配合評量學生在家庭和社區的表現。
三、評量除以符號紀錄外,應以文字配合說明學生學習的行為表現。
實用語文領域(科)課程綱要
第一 目標
壹、聽
一、利用自然界及日常生活中各種聲音,培養基本聽辨能力。
二、表現適當的傾聽態度,並做適當反應。
三、熟悉日常生活中常用語詞、句型,並能服從指令等。
貳、說
一、能以適當的肢體語言、溝通圖卡、語言溝通輔助器或口語表達需
求、思想及情意,以達到相互溝通的目的。
二、表現適當的社交溝通能力,以增進人際互動。
三、表現適當的溝通態度,並對自己所發表的語言及文字負責。
參、讀
一、認識社區中常用圖卡、符號、標誌及文字。
二、具備閱讀日常生活中常用詞彙及短文能力,擴充生活經驗,培養
思考能力。
三、能理解他人的肢體語言,做適切的判斷,並合理的表達及反應。
四、加強視聽媒體的運用能力,擴充與人溝通的管道。
五、培養閱讀、欣賞課外讀物的興趣及習慣。
肆、寫
一、具備正確的握筆姿勢及運筆方法,並養成整潔的習慣。
二、會書寫文字,並正確表達個人思想與意願。
三、培養基本電腦操作能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語文資訊的傳達。
第二 時間分配
階 段 | 國 小 | 國 中 | |||||||
年 級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一 | 二 | 三 |
每 週
授課時間 (分鐘) | 160 │ 280 |
160 │ 280 | 200 │ 360 | 200 │ 360 |
240 │ 400 | 240 │ 400 | 180 │ 270 |
180 │ 270 | 180 │ 270 |
第三 教材綱要
實用語文領域(科)下之次領域、綱目、項目、細目之內容:
次領域 | 綱 目 | 項 目 | 細 目 |
接受性語言
| 聽
讀 | 聽辨能力 常用詞彙 句型 短文 動作 圖片 標誌、標語 | 靜聽 聲音 名詞 動詞 形容詞
副詞 |
接受性語言 表達性語言 | 讀 肢體語言 說 寫 | 單字詞 句型 短文 動作、姿勢 手語 發音 單字詞
句型 | 名詞 動詞 形容詞 副詞 短句 複合句 表格 應用文 記敘文 說明文 模仿 指示 描述 自然手語 文法手語 口腔動作 聲音 基本發音 名詞 動詞 形容詞
副詞 |
表達性語言 | 寫 | 基本書寫 短文寫作 基本電腦操作 | 自己寫 正確姿勢 表格 應用文 記敘文 說明文 標點符號 電腦遊戲 文書處理 |
第四 實施方法
壹、教材編選及組織
一、教材編選應以生活為課程的核心,注重實用性、功能性。
二、採螺旋累進方式,循序漸進兼顧認知、情意、技能三方面的發展。
三、教材的編選應儘量重覆已教過的教材,運用過度學習原則,重覆
練習以達精熟學習。
四、實用語文的內容,應涵蓋聽、說、讀、寫四個基本能力,並增加
肢體語言的表達訓練。
五、教材的選擇重視社區性、鄉土性。
六、對疑似語言障礙學生,應轉介語言治療師鑑定及診斷後,提供適
合的教材並在課堂中實施。
貳、教學策略
一、聽
(一)聽的訓練應培養學生傾聽能力,教學時要利用各種不同的
教具,方法要多變化,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首重理解能力培養,加強簡單指令及常用肢體語言的理解。
(三)配合日常生活情境中各種實物,加強聽的理解。
(四)教學時,應注重培養學生辨識請求、命令、嘉勉、責備等
不同的語氣,並培養聽話的禮貌。
二、說
(一)對口語表達有困難的學生,可利用圖卡、字卡、語言溝通
輔助器教學。
(二)利用遊戲方式加強口腔動作及基本發音練習,如伸吐舌頭
、吹紙花、吸吮果汁等活動。
(三)應採用實物教學,多讓學生仿說,進而配合運用圖卡、字
卡,由字詞到短句等。
(四)說話教學應培養學生用自然的語調表達自己的意見。
(五)利用鏡子加強發音及說話表情的練習。
(六)說話教學可利用布偶、戲劇表演及視聽教具,如語言學習
機、錄音機等,以期教學生動、有趣。
(七)容易錯誤的字音和語句,教師應做清楚的示範,並讓學生
反覆練習。
(八)教學時,應注重學生的興趣及能力,並使學生有多練習的
機會。
(九)說話的教學應培養學生說話的技巧,如速度快慢、音調、
音量適中、禮貌等,教師並隨時做正確示範。
三、讀
(一)標誌、符號的教學應儘量利用實物、教具,以使學生能充
分瞭解。
(二)字、詞的意義須多用實物、圖片、字卡、動作、表情等來
教學,讓學生能夠辨認並瞭解意義。
(三)讀的方式,儘量利用標準國音,並注重發音、姿勢、聲調
的正確。
(四)短句、短文的內容,應求學生能理解,並配合圖片、舉例
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鼓勵學生欣賞及閱讀課外讀物,以增加閱讀興趣及能力。
四、寫
(一)寫前技能加強手指肌力的訓練及手指的靈活度。
(二)運用教具,如砂紙板、凹凸板等,加強基本筆畫的練習。
(三)寫的教學應由描寫、仿寫、抄寫到自己寫,由簡而難的安
排。
(四)注意握筆及寫字姿勢的指導。
(五)選購適合學生程度的CAI教學軟體,由電腦遊戲中認識
電腦的開關機及基本功能鍵。
(六)對於握筆寫字有困難的學生,可指導電腦的操作,作有效
的表達。
參、教學設施與設備
一、教學設施與設備
(一)設「語言教室」及「語言治療室」。
(二)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實物。
(三)社區資源中常見的標誌、圖表、招牌等。
(四)視聽器材,如錄音機、電視、錄放影機、幻燈機、投影機
、語言溝通輔助器等。
(五)模型。
(六)圖卡、字卡。
(七)幼兒讀物。
(八)自製教具。
二、教學設施與設備的運用
(一)教學前應將教具準備妥當,並依學生的能力準備多樣化的
教具。
(二)教學時提示實物、卡片、圖表等,高低遠近要適中。
(三)教室的設備和佈置應配合教學活動來設計。
(四)選用教具時應注意實用性、安全性和耐用性。
(五)運用教具時應鼓勵學生自發的使用教具來學習。
肆、教學評量
一、依學生能力的不同,實施個別評量,方法如:觀察檢核、平時表
現、口頭回答、表演、演講、紙筆測驗及實際操作等。
二、實用語文之評量,應兼顧聽、說、讀、寫各部份。
(一)聽
於學習期間隨時評量,評量項目包括:傾聽能力;專注能
力;口語理解。
(二)說
每週定期評量,並於平時學習時隨時評量,評量項目包括
:發音;手勢、動作、表情運用;說的技巧,如音調、速
度等;字、詞、句子的內容豐富程度;社交性語言的使用。
(三)讀
每週定期評量,並於平時學習時隨時評量,評量項目包括
:識字能力;字、詞、句子、短文的理解能力;讀的速度。
(四)寫
每週定期評量,並於平時學習時隨時評量,評量項目包括
:握筆能力;寫字的姿勢;筆劃、筆順;字、詞、短句的
書寫能力;短文寫作能力;簡易電腦操作能力。
三、依評量結果,實施補救教學及充實教學,並修訂教學計劃。
第一 目標
壹、使學生獲得生活所需的基本組型、數、量、圖形、空間的概念。
貳、具備四則運算與使用計算工具能力,並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參、培養實用的長度、重量、容量、面積、體積、速度、角度等實測能力。
肆、會使用錢幣及估計價格,並具備計算利息、折扣、薪資、納稅等能力。
伍、培養辨認及運用時間、時段、日曆、月曆等能力。
第二 時間分配
階 段 | 國 小 | 國 中 | |||||||
年 級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一 | 二 | 三 |
每 週
授課時間 (分鐘) | 80 │ 120 |
80 │ 120 | 160 │ 200 | 160 │ 200 |
160 │ 200 | 160 │ 200 | 90 │ 180 |
90 │ 180 | 90 │ 180 |
第三 教材綱要
實用數學領域(科)下之次領域、綱目、項目、細目之內容:
次領域 | 綱 目 | 項 目 | 細 目 | |
基本概念\fs24 | 組 型
| 具體組型 非具體組型 | 物品組型 形狀組型 顏色組型 聽覺組型 動作與時間組型 | |
基本概念 運算與應用 | 數\line 圖形與空間 四則運算 量與實測 | 概念 性質 基本形體 基本形體的構 成 加法 減法 乘法 除法 計算工具 長度 重量 容量 面積 | 數概念 數字概念 數的基本性質 平面圖形 立體圖形 構成要素 空間關係 加法概念 加法運算 減法概念 減法運算 乘法概念 乘法運算 除法概念 除法運算 計算機 算盤 概念 工具 單位 概念 工具 單位 概念 工具 單位 概念 | |
運算與應用 | 量與實測 估 測 | 面積 體積 角度 速度 金錢 時間 統計圖表 概數 概量 | 工具 單位 概念 工具 單位 概念 工具 單位 概念 工具 單位 認識錢幣 兌換錢幣 比較幣值 消費技能 日 週 月 季 年 時段 鐘錶 認識與製作 概念 取法 估計時間 估計價格 估計長度 估計重量 估計容量 估計面積 | |
第四 實施方法
壹、教材編選及組織
一、教材設計應透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來發展概念,使數學內容具
體化。
二、教材應提供適當的活動,讓學生獲得足夠的操作經驗。
三、教材應安排各種情境來呈現數學概念,幫助學生獲得類化、遷移
的能力。
四、教材中應提供遊戲化的教學活動,以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教材應提供多樣化的活動,以利教師配合學生的個別差異加以選
用。
貳、教學策略
一、配合日常生活整合感官,利用實物、圖卡,幫助組型概念的形成。
二、數學概念的學習要兼顧口語、符號、書寫等三種形式。
三、透過觸覺與視覺統合操作,以認知圖形與空間的具體概念。
四、透過遊戲活動,利用具體物、輔助教具及電算機的操作,增強四
則運算的能力。
五、儘量利用各種測量工具,進行實際操作。
六、配合實際生活環境進行教學,以增強學生金錢的運用能力。
七、從日常生活作息中,學會時間與季節的觀念。
參、教學設施與設備
一、教學設施與設備
(一)利用合作社或教室,設「實習商店」。
(二)日常生活中可運用的具體物及半具體物。
(三)輔助教具。
二、教學設施與設備的運用
(一)教學前充分備妥教具,教學時採多樣化的呈現。
(二)教具的使用,應有適當的示範說明。
肆、教學評量
一、數學知識的評量,包括實物、圖形、符號、用語、概念等。
二、數學技能的評量,包括運算、測量、繪圖、實作、生活應用等。
三、數學態度的評量,包括客觀、精確、實在等。
四、實用數學的教學評量,特別著重在教學活動中進行形成性評量,
以確保每一位學生獲致系統性的學習步驟與完整性的學習效果。
五、次領域「基本概念」應依系統分析設計編序性評量;次領域「量
與實測」應依工作分析設計連續性評量。
六、運用真實情況,評量學生於日常生活中應用數學的能力。
第一 目標
壹、培養學生休閒知能,充實其生活。
貳、輔導學生瞭解其性向與興趣,並促進其個性與群性的平衡發展。
參、藉休閒活動發揮手腦並用功能。
肆、輔導學生從事適合其體能、興趣的活動,以增進身心均衡發展。
伍、培養學生正當嗜好,善用休閒時間。
陸、啟發學生智慧,涵養審美能力,陶冶生活情趣,養成快樂活潑、奮發
進取的國民。
第二 時間分配
階 段 | 國 小 | 國 中 | |||||||
年 級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一 | 二 | 三 |
每 週
授課時間 (分鐘) | 240 │ 320 |
240 │ 320 | 320 │ 400 | 320 │ 400 |
360 │ 440 | 360 │ 440 | 270 │ 360 |
270 │ 360 | 270 │ 360 |
第三 教材綱要
休閒教育領域(科)下之次領域、綱目、項目、細目之內容:
次領域 | 綱 目 | 項 目 | 細 目 |
育樂活動
| 體 育 | 體操 | 徒手體操 整隊行進 墊上運動 跳箱運動 單槓運動 平衡木 |
育樂活動 | 體 育 康樂活動 | 球類運動 田徑運動
舞蹈 | 籃球 排球
棒球 |
育樂活動 藝術活動 | 康樂活動 音 樂 美 勞 | 戶外活動 水上活動 欣賞活動 歌唱 樂器 表演 欣賞活動 繪畫 | 旅行 郊遊 露營 騎單車 童軍活動 溜冰 游泳 釣魚 划船 兒歌 民謠 歌劇 流行歌曲 音樂故事 聽音 發聲 節奏 認譜 獨唱 合唱 節奏樂器 旋律樂器 動作 歌曲 歌舞 合唱 樂器 創作 觀賞作品 欣賞作品 自由創作 |
藝術活動 休閒活動 | 美 勞 休閒態度 休閒技能 | 繪畫 設計製作 手工藝 雕塑 興趣培養 安全須知 休閒設施 活動安排 意外處理 | 素描 水彩 國畫 書法 摺紙 剪紙 貼畫 版畫 廢物利用 雕刻 木工 金工 編織 陶藝 黏土 石膏 休閒資訊 樂於參與 培養嗜好 休閒場所安全 活動中的安全 工具使用的安全 家庭休閒設施 學校休閒設施 社區休閒設施 活動的選擇 活動的方式 活動的內容 經費的使用 問路 |
休閒活動 | 休閒技能 | 意外處理 | 逃生
報警 急救 |
第四 實施方法
壹、教材編選及組織
一、教材的內容分為育樂活動、藝術活動及休閒活動。
二、教材的選擇依學生的興趣、地方的特色以及時代的潮流為依據。
三、教材的呈現要儘量配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節令、慶典以及學校行
事。
四、教材份量應均衡,包括動態活動、靜態活動、技能、認知、情意
並重。
五、教材設計多以活動卡方式呈現,以利教學上的彈性應用。
貳、教學策略
一、教學以學生的興趣為主,採用聯絡教學,使學生獲得統整的知識。
二、教學活動應以共同參與為原則,亦應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實施
分組或個別教學。
三、教學活動應生活化,適時運用參觀、訪問等社區活動,活潑教學
內容及方法,以提高學生興趣。
四、充分利用視聽教學媒體,以培養學生的休閒知能。
五、應重視示範、練習、欣賞等學習過程,並適時給予學生物質性或
社會性增強,以增進教學效果。
六、教學時兼具動態活動與靜態活動,並注意動息的調和。
七、教學時應以學生為本位、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特性,讓學生自由參
與自己所喜歡的活動,以啟發其創造潛能。
八、欣賞活動應讓學生自由品味個中樂趣,不應以表現為重點,並感
受日常生活中萬物之美。
九、應指導學生養成收發器材、管理材料、保養工具、管理場地等良
好的習慣。
十、休閒教育應透過團體活動的方式,以促進學生群性的發展。
參、教學設施與設備
一、教學設施與設備
(一)設音樂教室、美勞教室、各種運動及遊戲場地。
(二)體操、球類、田徑、舞蹈、民俗等運動器材。
(三)視聽器材、益智玩具、電腦、戶外活動等器材。
(四)音樂錄音帶、錄影帶、琴、打擊樂器、節奏樂器等。
(五)繪畫之紙張、顏料、筆等美術用品。
(六)摺紙、剪紙、貼畫、版畫等用具及參考書籍。
(七)手工藝及雕塑等材料用具。
二、教學設施與設備的運用
(一)教具的充實,應調查所需教具種類及其數量,利用外購、
收集、自製或交換等方式充實。
(二)教具應力求美觀耐用、操作方便、成本低廉。
(三)教具的運用應隨時檢討能否達到效果,並設法修改或改進
運用的技巧。
(四)各類教具應有說明書卡,註明用途、使用及保養方法,以
利教師查考、使用與保管。
(五)學校對教學場地及器材,應定期檢查與修繕,以策安全。
(六)教師宜多應用家庭與社區設備。
肆、教學評量
一、休閒教育的評量,除了學校學習活動評量,應著重家庭休閒生活
技能與習慣養成的評量。
二、評量方式採多元化,包括觀察、操作、表演、作品、家庭作業等
方式呈現。
三、評量的標準應強調技能養成的持續性及其生活的運用。
第一 目標
壹、學得正確、實用的工作知識。
貳、瞭解個人能力、興趣與性向。
參、能做個人生涯發展計劃。
肆、養成合作、負責、服從的工作態度。
伍、養成適應工作環境的能力。
陸、建立體力、整理、生產及服務等職類工作的基本技能。
第二 時間分配
階 段 | 國 小 | 國 中 | |||||||
年 級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一 | 二 | 三 |
每 週
授課時間 (分鐘) | 0 │ 40 | 0 │ 40 | 0 │ 80 |
0 │ 80 | 40 │ 120 | 40 │ 120 |
315 │ 450 | 405 │ 540 | 405 │ 630 |
第三 教材綱要
職業生活領域(科)下之次領域、綱目、項目、細目之內容:
次領域 | 綱 目 | 項 目 | 細 目 |
職業知識
|
工作知識 | 工作資訊 | 就業資訊的獲取 就業資訊的理解 認識職種
勞工權利 |
職業知識 職業態度 | 工作知識 生涯發展
工作倫理 | 工作安全 求職技巧 自我瞭解
生涯規劃
遵從指示 | 機械操作程序 安全守則
安全配備
個人性向
生涯發展過程 |
職業態度 職業技能 | 工作調適 體力類 | 工作態度 工作意願 畜牧 農藝 木工 營造 搬運 | 主動 專注 接受挑戰 容忍挫折 注意效率 工作耐力 接受工作調整 調配飼料 餵食禽畜 畜舍清理 畜舍消毒 產品收成 整地 播種 施肥 澆水 除草 病蟲害防治 產品收獲 選用木料 木料鋸切 木料磨、鉋 組合木料 亮光塗漆 材料搬運 材料拌合 砌磚 鷹架搭建 油漆 工地清理 貨物搬運 貨物堆放 貨物整理 |
職業技能 | 體力類 整理類 生產類 | 其他 房舍清潔 環保 洗衣 洗車 其他 陶藝 裝配 | 掃地 拖地 擦拭 清洗 打蠟 資源收集 資源分類 資源處理 銷售 衣物分類 衣物清洗 衣物整燙 衣物折疊 衣物包裝 車身沖洗 車身擦乾 車內清理 擦拭玻璃 汽車打蠟 練土 手捏成形 土條成形 土片成形 鑄漿成形 施釉 零件組合 零件排列 零件分類 零件配對 |
職業技能 | 生產類 服務類 | 裝配 成衣 印刷 其他 餐飲服務 旅館服務 超市店員 美容美髮 收票 | 零件包裝 修剪線頭 折疊衣物 整燙衣物 包裝衣物 車縫衣物 平面印刷 凹板印刷 凸板印刷 網板印刷 餐前準備 簡易烹調 餐飲包裝 餐後處理 更換床單 清理房間 清理廁所 端送茶水 搬運行李 貼標價單 貨物搬送 整理貨架 貨物裝袋 清洗毛巾 清理店面 洗髮 吹乾頭髮 檢驗票據 核對人數 維持秩序 |
職業技能 | 服務類 | 收票 其他 | 清點票根 |
第四 實施方法
壹、教材編選及組織
一、職業生活領域的內容,應涵蓋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及職業態度三
方面。
二、職業知識、職業技能教材編選,宜以工作流程的順序列舉之。
三、職業技能教材編選,除已列舉的職類外,各校可依設備、經費、
人力資源、社區環境等因素,自行選取適合社區的職類,以符合
實際需要。
四、職業態度教材編選,宜以工作倫理為基礎,再推展至工作調適。
五、運用職業分析收集職業資料,以作為教材編選的依據。
貳、教學策略
一、運用真實情境,如報紙求職廣告、就業快報等,讓學生瞭解社
區中的就業資訊。
二、運用角色扮演、故事講演等方法,來指導學生習得一般工作安
全的知識。
三、運用現場參觀、經驗分享、觀賞錄影帶、工作樣本等方法,介
紹各職類工作內容。
四、運用各種測驗及學長成功的就業經驗,引導學生討論並建立正
確的生涯規劃。
五、在學習職業技能時,應著重在真實情境中反覆練習。
六、在安全的教學環境中,應鼓勵學生動手操作,以習得職業技能。
七、教學宜視學生身體特殊需要,運用輔助工具,協助其習得職業
技能。
八、可採用分組及協同教學,以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九、當學生習得基本工作技能時,可繼續要求提昇其工作速度及工
作品質。
十、運用各職類相關的工作樣本,以作為教學的工具。
十一、透過觀賞錄影帶、角色扮演、示範表演及各職類的訓練,指導
學生養成一般性工作態度。
十二、對特殊習性的學生,可運用行為改變技術,實施個別輔導。
參、教學設施與設備
一、依職類的需要,應設「木工」、「印刷」、「餐飲」等專科教室。
二、依職類的需要,應設「農園藝」、「畜牧」、「洗車」等戶外工
作場所。
三、可向職訓局、國民就業服務中心等機構,索取或購買有關職類的
錄影帶、
照片、表格等資料。
四、收集報章雜誌與職業有關的資料。
五、自行製作有關求職技巧、工作態度、職類介紹的錄影帶、照片等
視聽媒體。
六、依學生個別需要,研製輔助工具,以協助其學習職業技能。
七、研製各職類相關的工作樣本,作為職業試探及補救教學之用。
八、儘可能購置各職類實際所需的設備,佈置模擬式工作環境,作為
教學之用。
肆、教學評量
一、職業知識可依紙筆、口頭、操作等方法評量。
二、職業技能以獨立完成指定工作為依據,並兼顧工作速度及品質。
三、職業態度可採用平常表現、長期觀察,作為評量的依據。
四、充分運用工作樣本、情境與現場評量,以瞭解學生的職業知能與
態度。